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占全球电动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国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占了绝大部分。近年来,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电动汽车大国。
■ 电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
随着电动汽车变得越来越普及,相信未来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中国将继续担当主要角色。近日,一篇发表在麻省理工学院《能源评论》中的文章指出:一方面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但与此同时,面对欧美以及日韩等老牌汽车制造商,中国车企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传统内燃发动机等复杂动力系统方面。
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全球汽车研究联盟汽车与移动创新项目主管约翰·麦克杜菲表示:“本土汽车制造商始终未能跻身国际舞台,这的确令中国人感到很失望。”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望改变这一切。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相比传统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的零部件较少,没有复杂的技术障碍。其次,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生产电动汽车的技术,尤其是在涉及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智能网联技术方面更是领先,这些都是电动汽车技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最后,中国主要针对配装了国内电池的电动车型提供补贴,因此本土电池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宁德时代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据了解,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3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中有7家来自中国。
此外,包括北汽和吉利在内的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商计划在未来5年实现车型阵容完全电动化。照此发展下去,未来中国汽车制造商迟早会将自己的电动车型推向全球市场,大量中国电动汽车也会出现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公路上。
■ 跨国车企巨头并未“沉睡”
不过,这一假设的前提是跨国车企巨头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但这些巨头并没有“睡着”,而是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以大众集团为例,该集团计划到 2030 年实现全面电动化。宝马、奔驰等德国车企也提出了类似目标。
在美国,通用汽车和福特也在大力转型之中,这些车企开始削减传统燃油车的研发资金,将节省下来的资金以及销售SUV带来的高额利润用于开发电动汽车。例如,雪佛兰Bolt这款电动汽车在市场上颇受好评。可见,得益于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广泛的品牌影响力,这些老牌车企要认真做起电动汽车来一点也不输特斯拉等新势力。
这也就给中国车企的海外扩张之路带来了一个主要障碍,即跨国车企巨头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价值。“我们都知道,中国消费者往往更青睐国外知名品牌,而不是国内品牌。”麦克杜菲说,“很多分析师早在5年前就预测,世界上肯定会充斥着低价中国进口车,过去日本和韩国汽车就是这么打入欧美市场的,但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
■ 电池厂商并非高枕无忧
此外,尽管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无法高枕无忧。首先,虽然中国电池厂商正在积极提高产能,向海外扩张,但日本和韩国车企却不一定会购买他们的电池。据了解,目前丰田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电动汽车配装的是松下电池,而韩国企业通常会选择LG化学和三星SDI生产的电池,而且这些日韩电池厂商都在中国建有工厂,以满足当地的生产要求。
其次,动力电池技术在不断进步,例如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的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在未来10年改变竞争格局,让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电池制造商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竞争。第三,稀有贵金属是动力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动力电池所需的一些稀有贵金属储备方面占有优势,但宝马、丰田等车企宣布未来可能开发出不需要这些稀有贵金属的动力电池,届时中国电池厂商的优势也将不再。
可以看出,中国电动汽车要真正走向世界仍面临着不少挑战,但中国车企对全球汽车业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刻,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能会颠覆全球汽车行业根深蒂固的格局。当我们在从传统燃油车转向电动车时代过渡时,汽车“心脏” 也从发动机变为动力电池,这使得汽车核心价值从以发动机制造为主的原始设备制造商转为第三方电池供应商。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此前曾向美国商务部表示,到2021年,全球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大约六成都将在中国生产。这一预测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方面的政策以及规模经济效应。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中国汽车品牌能否在海外市场有所斩获,中国都将在未来由电动汽车所主导的全球车市中扮演重要角色。